发布时间:2018-07-14 09:25 我要投稿
杨安国参加“济源十大当代愚公”颁奖典礼。 本报记者 郑海波 摄
9月18日上午11点,在隆隆的机器声中,贴着各类标签、堆积如山的废铅酸蓄电池,被一个升降自如、张合有度的巨型钢爪有序搬运至下道工序……这就是豫光“烧钱”数亿元从意大利引进的CX再生铅回收利用集成系统。
“这些废铅酸蓄电池,是从河南、山西、陕西、四川等省汇集过来的,通过回收拆解,实现再生循环利用。”在现场,豫光集团董事长杨安国介绍,“豫光在国内首创废铅酸蓄电池回收体系,形成规范回收、流向有序的良性循环模式,填补了国内空白。”
推进铅的回收循环利用,只是豫光集团矢志不移探索绿色冶炼发展的一个缩影。从最早提出“绿色冶炼”理念,到首家淘汰“烧结锅”工艺;从“富氧底吹”冶炼技术,到“直接还原”炼铅工艺;从生产过程“吃干榨净”,到节能减排全国先进……每一次技术升级,每一次装备提升,都是为了解决环保问题。
扎根绿色冶炼的沃土,站在世界铅冶炼技术的制高点,豫光已成为全球重量级的铅锌产业航母,成为愚公故里递给世界的一张闪亮名片。
作为掌舵豫光30年的领航人,杨安国今年被评为济源市“当代愚公”。他被业内称为绿色冶炼践行者,被济源人称为绿色发展新愚公。
着一身蓝色工作服,和员工一起挤食堂,出差吃饭就是一碗烩面……节俭、低调是他的本色。但对于提升环保工艺、进行技术改造,他舍得“烧”钱,舍得投入,显出愚公儿女特有的钻劲与执著
1987年,杨安国出任济源黄金冶炼厂厂长。上任伊始,从长远发展考虑,他决定把企业主导产品从矿灯转为电解铅。这次不按常理出牌的改变,虽然让豫光电解铅规模如雪球般迅速壮大,但也为豫光出了一道绿色冶炼的“考题”。他深知,不解决环保问题,豫光就没有未来。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企业低成本扩张和高质量绿色发展这道选择题上,杨安国果断选择了后者。他说:“豫光必须在全行业形成一种导向。”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杨安国就带领豫光在绿色冶炼之路上开始了一场具有超前意义的探索。
正当杨安国带领豫光人寻求绿色冶炼、循环发展之策时,从冶金部传来消息,中国黄金总公司有个运用最新环保技术的金银铅大项目,有意投资给河南的一家冶炼厂。这让杨安国兴奋不已,他决定上北京去争一争。
来到北京,杨安国带领团队住的是没有卫生间的四人间,吃的是从河南带来的方便面。他们前前后后跑了20多趟,最终为豫光团队赢来机会的是济源有色金属产业的独特优势、准备充分的可行性科研报告以及概算方案、委托设计合同书等扎实的前期工作。
1993年10月,这个改变豫光发展轨迹的重要机遇终于来临。豫光金铅集团公司与中国黄金总公司开启了一条全新的联营之路,共同出资1.48亿元,实施金银铅第三期扩建。该工程首次改变传统工艺,引进并完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二氧化硫非定态转化技术,回收低浓度二氧化硫制作硫酸。此后,豫光年新增生产能力分别为黄金54400两、白银25吨、电解铅5万吨、硫酸3万吨。这成为豫光腾飞的新起点。
之后,在打造有色金属产业航母的道路上,杨安国引领豫光沿着绿色冶炼的轨迹不懈探索,砥砺前行。他们通过自主研发和创新,先后实现烧结锅、烧结机、富氧底吹、液态高铅渣直接还原技术四次生产工艺变革,推动了中国铅冶炼工艺的三次革命性升级。2012年,豫光的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全新节能清洁铜冶炼技术试验取得成功;2014年,豫光在国内首家淘汰反射炉炼铜渣工艺装备,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全过程清洁生产……
一次次技术攻关,杨安国和技术骨干们连续奋战在技改一线,一起度过无数个不眠之夜。遇到困难,他为工人们打气;试验成功,他和工人们一起欢呼。
“对于环保工艺创新、冶炼技术提升的项目,就是花再多钱,董事长也舍得。但他自己的生活却非常节俭,平时上班就是一身蓝色工作服。”豫光的同志们都这样说。
对自己“小气”,对环保“大气”。杨安国在有色行业绿色发展的道路上意气风发、昂首前行,以对一方碧水蓝天、百姓健康高度负责的态度,用绿色发展理念擦去铅锌冶炼是污染行业的标签。
比济源“工业出城、项目上山”战略还早十几年,他以超前的眼光主导收购位于北郊的硫酸厂,迈出在城外安营扎寨的第一步,开启废气综合利用、废渣“吃干榨净”的绿色冶炼新征程
“一条街,俩岗楼,一个警察看两头”是早年济源老城的写照。而豫光老厂,就在城区西关岗楼的南对面。早期的冶炼生产,就在这个被居民区重重包围的老厂进行。
想要扩大规模、上新的生产线,空间和环境成为制约发展的最大瓶颈。杨安国用超前的眼光、睿智的思维谋划着企业突破“围城”、绿色发展、谋求壮大的战略。他的目光锁定了位于北郊的硫酸厂。收购硫酸厂,让豫光迈开了“工业出城”的第一步。而这也为豫光回收铅冶炼过程中产生的低浓度二氧化硫制作硫酸埋下伏笔。
1993年,豫光与中国黄金总公司联营引进的二氧化硫非定态转化技术,让硫酸成为金、银、铅主产品之外衍生的第一种副产品,不仅有效解决了铅冶炼的污染问题,而且硫酸销售也增加了收入。2002年,豫光利用富氧底吹技术实施铅冶炼烟(尘)综合治理技改工程,淘汰了原有的15套烧结锅生产系统。改造后,硫回收率超94%,硫酸年产量增至6.5万吨。
2003年前后,随着济源提出“工业出城、项目上山”战略,不少大型工业企业相继落户孔山工业带。当豫光决定把主要生产线从市区搬到荆棘丛生的山坡上时,有人说是胡闹。而在杨安国谋划的发展盘子里,这里将孕育绿色发展、综合利用的广阔天地,衍生出照亮元素周期表的多金属产业链。
在孔山南麓,当10万吨电锌工程破土动工,当第一批锌锭顺利产出,豫光人开始为自己风景迷人的工业景区而自豪。在孔山北麓,豫光铜业项目拔地而起,成为济源有色金属循环经济产业链上的又一亮点。
在豫光企业展馆,现场讲解员介绍:“铅、锌、铜是豫光的主打产品。这个元素周期表上亮着灯的20多种元素是豫光综合回收利用的产品。”
“铅、锌、铜矿中会夹杂各种微量物质伴生矿。这些伴生矿就是周期表里科学家们历经艰辛发现的珍贵元素。”杨安国介绍,豫光在生产过程中坚持“吃干榨净”的理念,在冶炼铅、锌、铜过程中,对“废渣”进行层层筛选,把有用的元素回收利用。这就是遵循绿色发展、综合利用造就出的“多金属产业链”。
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宝藏。如今,豫光的综合回收产品种类已覆盖蓄电池、硫酸、氧化锌、锑、铋、镉等10余个品种,实现了“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产品”的良性循环,完美诠释了绿色冶炼的内涵。
在黎明前启程,会更早见到朝阳。杨安国凭着敏锐的眼光、超前的谋划,引领豫光突破发展瓶颈,走绿色循环之路,以大责任、大担当、大魄力,为有色金属行业劈开一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阳光大道。
成长在王屋山脚下,却有着全国格局、世界眼光。他矢志不渝秉持绿色、开放的发展理念,引领豫光的经营版图从济源扩展到江西、四川、内蒙古等地,辐射到澳大利亚、印尼等国家和地区
汽车行驶在四川凉山的盘山公路上,道路坑洼不平,宽窄只能容一辆车单向行驶,靠里是乱石嶙峋,靠外是悬崖峭壁,耳边是山下大渡河哗哗的流水声……在凉山彝族自治州考察矿山,杨安国他们走得胆战心惊。
其实何止凉山,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杨安国他们每一次寻矿都历经千辛万苦、千难万险。但是,杨安国明白,矿产是不可再生资源,资源紧缺将成为制约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直接瓶颈。只有充足的上游资源才能为豫光做强主业、拉伸链条夯实基础。
与之并行,杨安国也在积极寻找替代原生矿石的资源。他意识到,随着汽车行业的发展壮大,铅酸蓄电池用量会不断增长,能否把它们重新回收、变废为宝?
早在2004年,一个新课题在他脑海中酝酿——如何把“浪迹天涯”的废铅酸蓄电池回收利用起来。当时,是否上再生铅项目,在豫光决策层引起激烈的“头脑风暴”,最后大家同意上马10万吨再生铅工程。
如今,豫光已经形成年处理54万吨废铅酸蓄电池的产能,成为世界上废铅酸蓄电池处理能力最大的企业。在废铅酸蓄电池处理现场,来自全国各地的风帆、骆驼、江森、双登、超威等不同品牌的废铅酸蓄电池堆积成山,等待生命的“再次重生”。
杨安国介绍,豫光将以“互联网+”的废铅酸蓄电池回收网络体系新模式,建设布局全国的标准化回收站点,在国内形成一个覆盖范围广、体系运行规范的回收网络体系。
“中国铅工业的黄埔军校”,这个称谓得益于豫光多年来不断输出绿色冶炼理念、技术和人才。在当地,济源已发展金利、万洋等30余家有色金属企业,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有色金属产业基地。而豫光“富氧底吹”冶炼技术、再生铅综合回收利用技术等,在全国已有数十条生产线,成为业内学习推广的典范。
豫光这个愚公故里土生土长的国有企业,秉承“上游抓矿山、主业抓标杆、下游抓延链、外向抓贸易、周边抓多元”的发展思路,已成为地地道道的外向型企业,成为中国最大的白银生产基地、最大的铅锌冶炼企业,成为世界最大的再生铅生产企业。企业外贸收入总量长期以来居河南省外贸企业前三位,每年的内外贸都是各占“半壁江山”。
扎根绿色土壤,倾情绿色发展,俯仰在济源的青山绿水、蓝天白云间,杨安国用绿色冶炼践行着“愚公移山、产业报国”的承诺,让“豫光”不仅成为济源名片,更成为河南名片、中国名片!
《杨安国:绿色冶炼领航人》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jiyuan.yuduxx.com/752964.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