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都网 > 河南新闻 > 济源新闻 >

苗田才:太行山上树丰碑

[摘要]8月17日清晨6点半,太阳还未跃上山头,巍巍群山一片寂静。“呜……”在海拔1460多米的思礼镇水洪池村,一辆老式捷达轿车打破了小山村的宁静,向南驶上通往山下的盘山路。 72岁的苗田才坐在车上,和两个儿子一起,前往100公里外的王屋镇迎门村参观,为水洪池...

  8月17日清晨6点半,太阳还未跃上山头,巍巍群山一片寂静。“呜……”在海拔1460多米的思礼镇水洪池村,一辆老式捷达轿车打破了小山村的宁静,向南驶上通往山下的盘山路。

  72岁的苗田才坐在车上,和两个儿子一起,前往100公里外的王屋镇迎门村参观,为水洪池村民宿开发“取经”。车子奔驰在水洪池人当年修的山间道路上,没一会儿便把群山抛出好远。这在30年前,可是老苗他们想都不敢想的。

  水洪池村位于太行、王屋之巅,是济源市海拔最高的行政村。全村不到50户,人口不到200人,过去因为道路不通,曾是“吃粮靠统销、花钱靠救济、娶妻靠山西”的贫困村。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水洪池村党支部书记苗田才带领老少爷们战天斗地、劈山凿洞、打开山门、贯通南北,用汗水、泪水、血肉甚至生命,在崇山峻岭、悬崖峭壁上劈开一条“愚公路”,把当代愚公移山精神丰碑镌刻在太行王屋之上、袅袅白云深处。

  如今,水洪池村这颗晋豫交界的绿色明珠,依靠南北联通的道路,发展休闲观光、研学旅游、绿色农产品等产业,成为愚公移山干部学院的教学基地,于2016年实现贫困村摘帽、贫困户脱贫。苗田才也于2015年被评为“全国感动交通十大年度人物”,今年又被评为“济源市当代愚公”。

  有人笑他痴,有人笑他狂。在水洪池人因路而困的生存窘境面前,苗田才的抉择是毕力平险、披荆斩棘,叩石垦壤、凿山开路,誓把天堑变通途

  苗田才是土生土长的水洪池人,身材魁梧,一脸山里人特有的朴实,加上脑瓜活、识点字、肯吃苦,很年轻就被抽调到当时的乡里当“临干”。1975年10月被推选为水洪池村党支部书记后,他毅然放下优越的“干部”身份,决定回村和乡亲们干一场轰轰烈烈的事业,改变水洪池贫困落后的面貌。

  回到水洪池,面对悬崖沟壑包围的村庄,听着村民讲有人因生病无法及时救治而活活疼死在下山就诊的路上,看着孩子们因上学路途遥远而早早辍学回家务农,目送一拨又一拨无法忍受贫困的村民前往山下,苗田才整日寝食难安。

  “修路!”“修路!”“就是再穷,也要修路!”……苗田才一遍遍念叨着。他明白,只有打通通往山外的道路,水洪池人才能走出大山,水洪池的明天才有希望。

  1984年秋,他翻山越岭,披星戴月,跑乡里、县里,找地图、画路线……一门心思想为村里修条通往山下的路。

  “一个鸟不拉屎的地方,修路有啥用?!”

  “全村人拨拉一遍,不过五六十个劳力,一座座山望不到头,修到猴年马月呀!”

  “水洪池人修路,简直就是蚂蚁啃大象!”

  ……

  听说苗田才想给水洪池修路,冷嘲热讽如一盆盆冷水朝他泼过来。

  闲言碎语,并没有击垮苗田才修路的雄心壮志。因为他知道,水洪池不是穷山恶水,气候独特,民风淳朴,有资源、有风景,只要路修通,这儿就能变宝地。

  可是,当技术员拿出勘探设计方案,面对这张造价110万元的修路预算表,水洪池人惊呆了!庞大的资金需求让村里炸开了锅。面对一些村民的犹豫、退缩,苗田才斩钉截铁地说:“这路,咱一定要修!这辈子修不通,下辈子接着修。一辈接一辈修下去,总有修通的那一天!”

  村里召开党员扩大会议,党员干部挨家挨户动员……“咱水洪池就是困在路上,路修不通,子子孙孙受穷受苦!”“咱把路修好了,别人的嘲笑就落空了。”“路一修好,孩子上学、老人看病、卖农产品都不成问题了!”……一遍遍摆事实、讲道理,一次次掏心窝、谈前景,贴心的话语感人肺腑、深入人心。

  水洪池人最终达成共识——以老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修路!村里出台了一项规定:男孩长到16岁都要“服役”,60岁“退役”,凡符合年龄的男性公民全部无偿参与修路,直到路修通为止……这是向巍巍群山开战的铮铮誓言,这是水洪池人打开山门的坚定决心。

  为筹集修路资金,苗田才拿出多年攒下的500元修房钱,崔志文老人卖掉了自己备用的柏木棺材,王小莲卖掉了给闺女准备的嫁妆……1985年,麦播刚结束,水洪池村48名男劳力和17名“女汉子”组成修路先锋队,一场旷日持久的修路大战吹响号角!

  在苗田才的带领下,水洪池人如蚂蚁搬山一般,一镢头一镢头地挖、一铁锹一铁锹地铲,一箩筐一箩筐地抬,一平车一平车地拉……白天腰间勒根绳子在悬崖上打钎,晚上在岩缝中打地铺睡觉。冬天,打锤的男人们个个虎口上裂开了血口子,运土的女人们个个被山风吹出“高原红”;夏天,火辣辣的太阳,把每个人的肩上都晒脱几层皮……

  在巍巍太行王屋,在悬崖峭壁之间,上演着一场水洪池人抡锤打钎、劈石修路的震撼交响,展开了一幅水洪池人勇敢地与贫困落后作斗争的生动画卷。

  前进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免不了困难和挫折,苗田才用智慧和创新、用开放和合作,带领村民凿山开路、贯通南北、连接豫晋

  水洪池的山巍峨挺拔,层峦叠嶂。然而,悬崖挡不住钢铁决心,艰险吓不倒铮铮硬汉。“当时就是在山顶固定好大粗绳,把人拴好吊下去,在半山腰一锤一锤往石头上打,一次一次往外掏。一把新铁锹一天磨下一指宽,钢钎10天左右磨下半米,架子车斗半个月换一茬……”苗田才描述的劳动场景,仿佛把我们带回那段战天斗地的岁月。

  劈山凿洞,肩扛人拉,悬崖上打钎……水洪池人再苦再累也没服过输。可就在道路修出村子500米的时候,一座大山成了“拦路虎”。把路贯通需要在山中开辟隧道。这挖洞可是个技术活。从山西请来专业施工队,人家张口要价10000元。“把山戳个窟窿就那么贵?”虽然不舍,但为了确保施工进度和质量,苗田才最终咬咬牙,与村党支部其他两位同志共同集资9000元,把修隧道的活儿交给了施工队。

  隧道动工了,可苗田才却越想越不服气。“人家能把山钻个窟窿,咱就不能?”按照设计,水洪池的路通往山下得挖3条隧道才能全线贯通。他们一有空,就往修隧道的工地跑,看人家如何测量、搭架、施工……一看、二学、三琢磨,后面的二号、三号隧道,全部由不服输的水洪池人独立完成。

  路,修得很艰辛,甚至可以说是悲壮。为修路,参与的水洪池人90%负过伤、流过血。原一队队长苗田岐、“赤脚中医”李中和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水洪池人用原始古老的钢钎铁锤,用战天斗地自力更生的精神,历经十年寒暑,开凿土石55万立方米,在崇山峻岭间修通一条联通外界的“天路”。

  南面往济源的路通了,可北面往山西不通,水洪池不还是死胡同?饱尝交通闭塞之苦的苗田才明白,要想让水洪池成为通达之地,必须想办法把北面也修通。而往北,是与山西交界的重重大山,沟深林密,山高路险。

  打通下山的道路,水洪池人已累得疲惫不堪,重整队伍上“战场”,再打一场修跨省道路的战役,又谈何容易?

  苗田才陷入了沉思。都说水洪池人“娶妻靠山西”,水洪池村不少媳妇是邻近的山西省阳城县桑林乡(现为蟒河镇)押水村人。如果两村联手修路,不是可以双赢吗?

  他翻山越岭,爬老鼠梯、过仙人桥、走虎板岭……找到当时的押水村党支部书记张银罗,达成共同修路、共同受益的共识。两个村组织400多名修路“急先锋”,弘扬当年水洪池人“十年修一路”的精神,开启了行政村跨省合作修路的先河。

  这条路,以水洪池、押水村为原点,南北并进,双向施工。就在工程干得热火朝天的时候,有几名村民闹情绪,说是往山西修这条路,对水洪池来说没啥用。苗田才闻讯而来,在修路的间隙把大家召集到一片空地上。

  “来,大家都歇歇!这十来年,大家修路很辛苦。但要彻底改变水洪池的面貌,必须把南北贯通,这样水洪池才能通往全国各地,才能更好地发展。听说咱们的队伍有人嫌累,不想干了。谁不愿意干站出来!给大家说说理由……”现场一片寂静,没有人站出来……苗田才接着说,“那大家就继续加油,打一场贯通南北的攻坚战!”

  1997年,水洪池村与押水村共同修筑的道路在豫晋省界胜利“会师”。这条路共开凿土石近50万立方米,挖通4条隧道,全长8公里。

  当时修路想打“退堂鼓”的一位村民,后来娶了押水村的一位姑娘。他每次回丈母娘家,驱车行驶在饱含着两村人心血和汗水的盘山路上,都会想起当年老支书的教诲。他明白,水洪池和押水村修的这条路,是一条开放之路、友谊之路,更是一条发展之路。

  如今,济阳高速公路的修建让水洪池与外面的世界走得更近,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将支撑水洪池全面加快开放、联通世界。

  道路通,百业兴,惠民生。为让水洪池这个“世外桃源”变成旅游胜地,苗田才退而不休、奉献余热、关注发展,他的梦想是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立罢秋的济源,空气中依然有些闷热,但海拔较高的水洪池村早凉爽宜人。

  从水洪池村口往下看,一条蜿蜒曲折的山路镶嵌在群山之中,时而有各种车辆盘旋而上,载客大巴、家用轿车,还有结伴而行的摩托车队……这条曾经被大山阻隔的“死胡同”,如今成为南北贯通、交通便利的通达之地。

  “修路不仅是方便出行,还要考虑让群众致富,要为水洪池带来经济效益。”苗田才虽然已年过七旬,但仍声音洪亮,思路开阔。“我希望有生之年能看到这里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水洪池村第一书记王向荣经常找苗田才拉家常。在他的眼中,老支书当年带领村民“十年修一路”,实现了水洪池与外界的联通,让水洪池人看到了山外的世界;后来又带领群众架电、引水、建学校……到现在依然退而不休,持续关注水洪池的发展。

  今年3月份,万洋水洪池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成立。看到水洪池村与当地企业加快合作步伐,苗田才打心眼里高兴。他感受到了水洪池村融入时代前沿的脚步,感受到了家乡发展离自己的梦想越来越近。该公司经理卢一峰介绍,水洪池区域的整体旅游规划已进入整改提升阶段,全村230亩土地已进行整体流转,主要是用传统的农耕方法种植谷子、玉米、高山蔬菜等山区特色农作物,还将建设农产品加工基地,生产高山绿色农产品。

  土地流转解放了水洪池村的劳动力,村民每亩地每年能得到600元钱的流转费。虽然收入增加了,可解放出来的劳动力干啥呢?苗田才为这事儿再三琢磨。在他的建议和推动下,水洪池村的富余劳力就业找到了三条路径:一是推荐到万洋集团上班,二是返聘到流转的土地上继续从事农业,三是外出打工。

  2016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水洪池村有88人在外上班、打工,占到全村人数的近一半。这个曾经吃统销粮、花救济款的贫困村已实现脱贫。

  这个昔日封闭落后的小山村,如今成为各部门投资的热点区域。道路综合提升,电网改造,修建“3+1”水利设施、林业设施……各类项目预算投资总额超过5000万元。

  这个外人眼中风景秀丽的小山村,如今成为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的亮点区域。每到节假日,村里就会迎来络绎不绝的游客,避暑山庄、农家乐的生意红红火火。

  水洪池村党支部书记苗生平说:“基础设施的集中投入,将有效提升水洪池在水电路等方面的承载能力,为将来水洪池成为豫晋交界的游客集散枢纽地夯实了基础。”

  现在的苗田才仍然闲不住,还关心着村里的民宿发展、拓展基地建设。漫步在水洪池的大路上,身边是穿梭过往的大小车辆,眼前是各类项目加快建设的场景,周围是山峦凝翠、错落有致的风光……他深切地感受到,水洪池这片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


《苗田才:太行山上树丰碑》河南新闻-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jiyuan.yuduxx.com/725837.html,谢谢合作!

[责任编辑:admin]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

详细声明请点击进入>>

返回豫都网首页
版权所有: 豫都网 Copyright(c) 2010-2015 YuDuWang Network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3014680号
若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来信通知,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邮箱:admin@yuduxx.com
未经豫都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