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都网 > 河南新闻 > 济源新闻 >

李传清:勤政为民公仆情

[摘要]李传清参加“济源十大当代愚公”颁奖典礼。 记者 郑海波 摄 驯服蟒河,万民受益;引沁济蟒,泽被后世;三大水库,创新实践——翻开新中国成立后济源人民同干旱缺水进行的斗争史,有一个人的名字屡屡映入眼帘。他,就是曾任济源县副县长、济源县委副书记的离休...

  

李传清参加“济源十大当代愚公”颁奖典礼。 记者 郑海波 摄

  驯服蟒河,万民受益;引沁济蟒,泽被后世;三大水库,创新实践——翻开新中国成立后济源人民同干旱缺水进行的斗争史,有一个人的名字屡屡映入眼帘。他,就是曾任济源县副县长、济源县委副书记的离休干部,今年93岁高龄的李传清。

  从1954年任济源县副县长到1986年离职休养,李传清先后分管过农业、工业、水利、林业等工作。他带领全县人民开展蟒河综合治理,成效显著,被国务院授予“驯服蟒河

  万民受益”锦旗;他指挥修建的引沁济蟒工程,被誉为“人工天河”,至今仍在发挥着巨大作用;他分管工业期间,坐镇建起济源第一座炼铁厂和化肥厂;他领导修建的王屋山区三大水库,被称为高山水利化的创新实践……

  8月9日,当李传清坐着轮椅被推上“济源市十大当代愚公”领奖台时,全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他的思绪,也被拉回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心系百姓,他把一年当中的大部分时间用于基层走访调研

  李传清1924年出生于黄河岸边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抗日战争爆发后,年幼的他参加了杜八联抗日儿童团。1944年,由杜八联党的负责人策划,李传清以学校教员的身份为掩护,任留庄村抗日村长,为杜八联的最后全境解放作出了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李传清先后任济源县委政研室干事、县政府秘书,1954年起任副县长,分管农业、水利等工作。

  1956年,16岁的李正荣到济源县政府当通讯员。“李副县长经常下基层,一年中有一多半时间是在农村调研。可以说,济源当时大大小小几百个村,李副县长全都到过。”今年77岁的李正荣回忆说。

  在市档案馆,记者见到了厚厚的一沓笔记本。这是李传清老人寄存在这里的工作日记,时间从1951年到1986年。这些日记,印证了李正荣老人的话。

  “1956年8月6日,星期一,阴。屈冢乡水灾情况:12150亩耕地面积,过水7300亩,组织群众280人排水,5日下午大部分排完,被淹死禾苗20亩。”

  “1956年8月7日,星期二,晴。梨林乡耕地12000亩,过水5000亩,珠龙河决口漫延,积水处有二三尺深。存在问题:干部群众有麻痹思想……”

  据史料记载,1956年,济源发生了较为严重的洪涝灾害,其中第三季度降雨454.3毫米,仅8月份就降雨314.2毫米。从7月下旬到8月上旬,近20天时间,李传清一直在各乡、村察看灾情,与干部群众一起抢险救灾,对房屋倒塌户进行安置、慰问,并商讨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低洼地排水问题。

  对洪涝灾害的巡察一结束,李传清又和时任县委书记赵世珉一起,兵分两路,到王屋山区实地调研,研究山区生产发展大计。

  李正荣就被分在李传清这一组。据李正荣回忆,一行人徒步从县城出发,到王屋后分成两路。他们这一路向南、再向西,经大峪、下冶,于中秋节那天到达邵原,与另一路会合,历时整整半个月。

  李正荣清晰地记得,一路上,李传清与几名工作队员一样身背行李,徒步而行。每到一个村庄,他都一头扎进群众家中,先看锅里有没有吃的,再看床上有没有铺的盖的,晚上拿出自己随身携带的行李,在农户家里席地而睡。他随身携带着工作笔记,白天在田间地头走访调查,夜里还要就着昏暗的煤油灯做笔记。

  “三年恢复有新变,解决温饱仍甚艰。山区人民贫何在?荒山秃岭没水田。文化不高知识浅,羊肠小道运输难。知根方能路线定,生活美满在明天。”这首打油诗,是李传清在山区调研结束后的肺腑之言。

  对农村基层的深入了解,进一步激发了李传清改变山区贫穷落后面貌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当时国家各项生产刚刚恢复,山区一些地方群众连温饱问题都还没有解决。这次调研让我们找到了制约山区发展的瓶颈,那就是缺水,交通不便,文化普及率低。”随后,李传清执笔,向县委写了一份如何发展山区经济的调查报告。

  蟒河治理,他为济源捧回第一面国务院授予的锦旗

  济源历史上干旱缺水。穿境而过的蟒河,不仅没有缓解济源干旱缺水的状况,反而一到汛期就洪水泛滥,冲毁庄稼、房屋。民谣中说:“蟒河水,长又长,弯弯曲曲不像样,天旱你往地下钻,天涝冲地又冲房。旱不收,涝减产,年年跟你受凄惶。”

  李传清写过一首打油诗,描述济源人民当时的惨状:“早上汤,中午糠,晚上稀饭照月亮,冬天穿不上棉衣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委、县政府领导经过深入细致的调研,制定了全面治理蟒河的规划。时任副县长李传清带领广大干部群众,投身到热火朝天的蟒河全面治理之中。

  既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也没有现成的方法可以套用,李传清经过深入细致的调研,认为蟒河治理必须标本兼治,山上山下、上游下游同时进行,在治河的同时做好水土保持、封山育林工作。

  1954年建成的南姚小水库,是李传清经手修建的第一座水库,也是综合治理蟒河规划中修建的第一座水库。“水库虽不大,作用却不小。更重要的是,群众看到了水库在抗旱防涝、保持水土方面的作用,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李传清回忆说。

  不到两年时间,全县建成了数十座小水库。这些小水库,技术简单,投资少,见效快,还可用于发展养殖。

  他还创造性地总结出了封山育林的“三封三不封”原则,即牧区不封、非牧区封,封树、不封草,封近山、不封远山,对造林绿化、水土保持起到了重要作用。他在虎岭蹲点时发现的造林模范曹永建,经媒体宣传后,成为济源首个获得全国模范称号的个人。

  兴修水利是个技术活。为解决技术问题,李传清提出“干部技术化”,要求全县各级干部既是政治发动者,又是技术指导者。

  时任县水利局技术员、今年83岁的李英杰清楚地记得,李传清专门向他请教水库垒砌、靠帮和打水窖技术。“在工地,李副县长走到哪里教到哪里,经他培训的技术员,少说也有100人。”李英杰说。

  济源人民齐心协力治理蟒河的经验引起了国务院的关注。1957年10月,李传清代表济源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水土保持工作会议,并捧回了由国务院授予的“驯服蟒河,万民受益”锦旗。1958年12月,济源又获得国务院颁发的“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奖状。济源治理蟒河的经验,吸引了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的100多个代表团以及10余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参观团前来参观学习。

  引沁济蟒,他既是决策者又是建设者,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

  1960年4月上旬,李传清与时任县委书记侯树堂骑着自行车来到河口,而后徒步到达唬魂潭。此行的目的,是再次就修建引沁工程、解决岭地干旱问题进行实地考察论证。

  李传清记不清这是他第几次到河口了。

  早在1958年,他在克井公社寨河一带搞救济时,看到沁河两旁都是旱田,不远处沁河水白白流走而不能利用,就萌生了引沁河水浇灌克井、大社一带农田的想法。随后,他又多次徒步到河口察看地形,也曾与水利局丁怀谦、克井公社李中山等人一起研究引沁工程的可行性。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引沁工程两上两下。

  1965年4月,林县红旗渠建成通水。这让济源人民深受启发。在当年7月中旬召开的中共济源市第二次党代会上,李传清将精心准备的引沁工程方案提交大会审议,并向大会汇报了修建引沁工程的具体实施方案。7月19日,大会审议通过了修建引沁工程的决议。

  8月25日,李传清带领技术干部25名,赴林县红旗渠参观学习。

  “一到红旗渠,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就握着我的手说‘师傅来了’!”回忆起当时的一幕,93岁的老人神采飞扬。李传清说,杨贵之所以称他为师傅,是因为1958年,杨贵曾带人到济源参观学习蟒河治理经验,回去后,发动全县干部群众修建了红旗渠。

  “如今,济源人来了,可不是师傅?”老人笑着说。

  从林县参观回来后,他们很快成立了引沁工程指挥部,李传清为副指挥长之一,是引沁工地的专职副指挥长之一。

  李传清把自己的办公室搬到了引沁工地。从1965年11月一期工程开工,到1968年12月底二期工程济源段竣工,3年多时间,李传清几乎没有离开过工地。从渠首、唬魂潭到蟒河渡槽、东方红渡槽……随着工程建设的推进,他的办公地点也随之多次迁移,有时在山洞里,有时在农户家,还有时干脆在牛棚里。

  “从勘测阶段开始,李副县长事事都要亲力亲为。”时任引沁工程隧洞组负责人丁怀谦向记者回忆说。渠首位置是决定引水能否成功的关键。李传清与丁怀谦等技术员一起,多次翻越界山到紫柏滩勘测地形。界山海拔不高,但满是荆棘,坡陡无路。在黄河边长大的李传清没有被难住,上山时,他手脚并用;下山时,则变成了“四足五腿”,即两只手、两只脚加上屁股,一点一点往下挪。就是这样,他多次翻越界山,最终与技术员一起确定了渠首的位置。

  在工地,李传清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他关心民工,与大家同甘共苦,有力地促进了工程建设进度。他重视技术,注重发挥技术人员的才能,对好的经验、做法大力推广,充分发挥和调动了人的积极性。他还顶住被批斗的压力,坚持开展工作,成为引沁工地上的“主心骨”。

  1967年国庆节前夕,东方红渡槽到了竣工前的关键时间。与此同时,“造反派”也加紧了对李传清的批斗。李英杰记得,那段时间,李传清白天在工地指挥建设,夜里被拉去批斗。有时批斗会刚一结束,李传清就开始安排工作,好像什么事情也没发生一样。

  丁怀谦是引沁工地为数不多的技术员之一,还是个“右派”,但李传清对他关爱有加。丁怀谦身材高大,饭量也大,经常吃不饱饭,无奈之下,只好给食堂打借条借粮票。令他意外的是,很长时间过去了,没有人向他催要粮票。他后来无意中得知,是李传清专门交代县粮食局负责人,一定要想方设法保证技术员的生活。“后来听说,这些粮票是李副县长帮我还上的。”老丁说。

  引沁济蟒工程建成后,时任县委副书记的李传清又靠前指挥,迈开了向高山水利化进军的步伐。从1970年到1977年,王屋山水库、黄背角水库、林山水库相继开工建设,为解决王屋山区群众用水问题起到了关键作用。

  老骥伏枥,他用执着谱写晚晴生辉夕阳曲

  1986年,62岁的李传清离职休养。离休后,他依然为党的事业孜孜不倦地工作着。他被聘为关工委副主任,还被多家企业、学校等聘为咨询顾问、监督员、校外辅导员。他经常参与社会活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和谐献计献策。1999年,他被中组部授予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

  1987年,李传清倡导成立了离退休老干部书画协会。他把对党和国家、对人民、对家乡的热爱寄托于书墨丹青之上,使自己的晚年生活不断焕发出新的光彩。在他的带领下,每逢国庆、七一等节日,老干部们都要举办书画展,用书画作品讴歌党和国家建设的伟大成就。

  作为离退休老干部书画协会的会长,李传清的书法博采众长,笔力深厚,楷、隶、行、草皆有成就。他的画作俊逸洒脱,灵动多变,山水、花鸟信手拈来,浓淡相宜。

  1990年以后,李传清右手颤抖日趋严重。无奈之下,60多岁的他开始练习左手写字、作画。令人称奇的是,仅仅几个月时间,他就可以用左手进行书画创作了。

  在李传清的作品中,有一幅题为《引沁济蟒示意图》的国画作品。这是记者头一次见到以国画的形式表现引沁济蟒工程。“修建引沁济蟒工程是父亲最难忘的经历,他时常跟我们讲起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李传清之子李承毅说。

  如今,每逢党和国家的重大纪念日或重要时刻,李传清都要挥毫泼墨,直抒胸臆。他将自己的心声浓缩在一笔一画、一撇一捺之间,用自己的作品表达着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浓浓深情。

  网友热议

  网友“我想要飞”:

  李传清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带领济源广大群众积极参与蟒河治理、引沁济蟒、高山水利化建设等重大工程,福泽万民,利在千秋。

  网友“华山”:

  干部就是要实干!实干是最大的政绩。

  网友“影子”:

  工作不是‘坐’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跑”出来的。李传清走进群众家门,俯下身子与群众一起,脚踏实地地干,凝聚了民心,干出了一片天地!希望这样的“实干家”越来越多。

  把根立在群众中

  “深入基层不放松,立根原在群众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习近平总书记改编的这首诗,深情地表达了他对上山下乡的体会。

  李传清就是这样一个把根立在群众中的干部。在几十年的为官生涯中,他很少有豪言壮语,也很少说空洞的理论;最喜欢的是与群众在一起埋头苦干,与技术人员在一起商讨解决实际问题,实打实地为群众排忧解难。这种作风,在今天看来依然十分难得。

  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就是老百姓。干部干得怎么样,分量有多重,不是靠自己说出来的,而是在老百姓心里称出来的。只有始终植根于群众,才能内心坚定,不忘来路。


《李传清:勤政为民公仆情》河南新闻-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jiyuan.yuduxx.com/739777.html,谢谢合作!

[责任编辑:admin]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

详细声明请点击进入>>

返回豫都网首页
版权所有: 豫都网 Copyright(c) 2010-2015 YuDuWang Network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3014680号
若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来信通知,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邮箱:admin@yuduxx.com
未经豫都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