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水工程建成通水,山区群众欢欣鼓舞。 照片由市水利局提供 水,是生命之源,是经济
社会发展的命脉。 然而,长期以来,
济源山区部分群众却饱受“吃水难”的困扰。正常年份,三分之一的劳动力为取水奔波,往返路程多在3公里以上;若遇特大干旱,河道断流,泉水干涸,不少群众要往返10余公里取水,或高价买水。饮水困难严重制约着山区的经济发展和山区人民的生产生活。20世纪70年代,济源县委、县政府在顺利完成蟒河流域治理、“引沁济蟒”工程后,又响亮地提出“向高山水利化进军”的战斗口号,动员全县人民连续作战。历时7年苦战,王屋山水库工程、鳌背山水库工程和天坛山水库工程矗立深山峡谷之间,使山区13.5万亩“火旱田”变成了“保丰田”。进入21世纪后,济源市委、市政府用了8年时间,相继修建了王屋山、布袋沟、天坛山供水工程,解决了王屋、邵原、下冶、大峪和承留5个山区镇14万人的饮水问题,发展节水灌溉面积4万余亩。 修建王屋山、布袋沟、天坛山供水工程经历了怎样的艰难?记者重回起点,感受愚公后人吟唱的引水壮歌。
8年鏖战,破解人畜“吃水难”,铸就“生命工程”“生存工程”“民心工程” “山沟沟泉水一点点流,提起个挑水心里发愁,十里路上吃水贵如油……”面对山区百姓吃水难的无奈与辛酸,济源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彻底解决山岭区人畜饮水困难的目标,在全省打响了“饮水解困”攻坚第一战,并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计划、财政、水利、民政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饮水解困工作领导小组。市水利局抽调40余名技术骨干组成工程指挥部,下设协调组、技术组和督导组,驻扎工地,全力服务工程建设。全体参战人员立下“水不进村,决不还家”的铮铮誓言。 2000年5月28日,济源举全市之力,多方筹资2600多万元,正式启动了王屋山供水工程。济源人民发扬“愚公移山”精神,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奋战,彻底解决了王屋、下冶、大峪3镇71个行政村6.6万人和6.8万头牲畜饮水问题。王屋山供水站站长石
郑州介绍,该工程以王屋山水库为水源,铺设了总干管、东西干管、13条支管及各入村管道,总长度达1500公里,被山区群众誉为“生命工程”“生存工程”“民心工程”。 布袋沟供水工程起点与山西阳城相邻,沿途山势险峻,是全市农村人口饮水解困工程中施工条件最恶劣、最艰苦的一项工程。布袋沟供水站站长王平介绍,该工程始建于2002年4月23日,总
投资2100万元。以布袋沟水库和鳌背山水库为水源,由15公里总干管,东、西、中三条支干管和600公里的入户入村管网组成。工程设计日供水3500吨,年供水128万吨,覆盖面积150平方公里,解决了邵原山区43个行政村3.5万人和2.4万头大小牲畜的饮水困难问题。 “天坛山供水工程的建成投用,标志着我市彻底解决了山区群众生活用水问题。工程主要解决了承留、大峪、王屋3镇31个行政村3.47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天坛山水库灌区供水管理站站长马东山介绍,该工程以天坛山水库为水源,完成投资4340万元,总干管长14.2公里,共穿越隧洞42个12公里。4条干管总长28.3公里,支管长93.7公里,村级管网272公里。该工程的兴建,不仅降低了山区群众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还促进了养殖业、特色农业的发展。
万众一心,演绎干群“鱼水情”,回答了“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 群众利益无小事,百姓吃水挂心头。“这是一项‘全民工程’,各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时任市水利局局长贾小平说,在天坛山供水工程建设中,我市采用市财政、受益镇财政和群众自筹三级共同投资的办法,解决了资金问题;对饮水安全项目工程,市财政对每个项目村投入10万元,用于水源井开凿和水泵、变频设备安装;对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市财政除负责水源工程和主体管网建设外,对项目村人均给予60元的补助;市发改、卫生、环保等相关部门也积极为工程建设创造条件,提供方便。 面对高山陡壁,沟壑山梁,广大建设者克服重重困难,运送建材,冒险作业,但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在王屋山供水工程建设中,有一次几名技术员正在山头勘测,忽然电闪雷鸣,暴雨欲来。他们震惊之余,撑开自带雨伞,继续勘测。不料,霎时风急雨骤,并将雨伞打落在地。他们只好用衣服包着勘测仪器,匆匆收工回营。对此,时任市水利局副局长刘根胜记忆犹新。他说,按工程要求需要连续勘测,才能确保数据的精确度。那时大家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就是尽量赶工,让山区百姓早日吃上自来水。 “山区群众做梦都想着水。工程开工后,广大群众积极性很高,纷纷拿着工具主动投工投劳,一家三代齐上阵的情景随处可见。还有很多群众请亲戚、朋友前来帮忙。”愚公村监委会委员王守平回忆,当时,除群众自发帮工之外,还有很多机关干部包村包段,捐款资助工程建设,形成了全民参与、精彩不断的建设局面。
开山凿壁,发扬愚公“移山志”,续写了“新篇章”“新史诗”“新画卷” “饮水解困”工程都在深山老林之中,施工条件十分恶劣。王屋山供水工程供水面积达260平方公里,需铺设总干管、支干管、入户管道1500公里,翻越110座山头,跨越71个沟壑,开凿37个隧洞。这意味着工程的艰难非同一般。然而,坚强的愚公儿女没有退缩,没有被吓倒。他们肩并肩,臂连臂,传承着挖山不止的精神。 一位亲历者回忆,工程测量时,山上荆棘遍地、杂草丛生,阻隔了测量人员的视线。他们只好一边用镰刀开路,一边开展测量工作。白天,大家在荆棘丛中穿行,身上留下缕缕血痕;入夜,他们还要在灯光下认真计算数据,精心绘图。二期方案拿出时,他们已苦战苦熬了40多个昼夜。工程建设中,大家发现70厘米深、70厘米宽的管槽,要在清一色的花岗岩上挖凿成型,如用炸药,不仅可能毁坏大渠,而且还要至少增加200万元的投资,唯一的选择,就是人工作业。他们硬是在坚硬的岩石渠底,一点一点开挖管槽,然后用绳拉、手推、杠撬,一步一挪,把一根根钢管从沟底运上海拔700多米的山头。 布袋沟供水工程的主干管焊接需要在山洞中施工。广大建设者身穿雨衣、雨裤,躺在水中焊接钢管。在漆黑的山洞中,每班工人工作达数小时。回忆起这段经历,很多亲历者感慨不已。王平当时是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分配到施工一线帮忙,目睹了施工的艰辛。他说,由于路陡弯急,12米长、直径350毫米的钢管,只能卸放在10公里外,切割成段,用三轮车运到工地,再进行焊接。工程技术人员、监理人员每天也奔波数十公里跟踪督导。 工程建设难上难,施工现场看好汉。天坛山供水工程修建在坡度60度以上的山梁上,山势陡峭,地形复杂,交通不便,全靠人拉、背扛、肩挑。董岭村一位老人说,那时大伙儿都是“背干粮带着水,住帐篷睡在地,白天烈日暴晒,夜晚蚊虫袭击”。尤其在12000米主干管隧道施工中,又恰逢汛期,隧道内经常积水,加大了施工难度。同时,施工时产生的汗味、油漆味、柴油发电机的油烟味混杂在一起,经常会有人出现晕倒、呕吐现象。 时为技术员的王济堂,得知妻子突发脑梗塞生命垂危,将妻子送到医院安排就绪后,又回到了工地;时任王屋山水库管理所所长王生军,累得眼底出血,竟顾不上去医院检查……愚公后代在“移水”的日子里,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当世代期盼的清冽甘泉,从崇山峻岭之间流入千家万户,注入山民们焦渴的心田时,广大建设者流下了幸福的泪水。
饮水思源,树碑撰联“颂党恩”,记住了“公仆山”“贴心碑” “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每项工程的建成通水,都让山区群众欢欣鼓舞,奔走相告。他们贴对联,放鞭炮,用特殊的方式欢庆难忘的日子。 王屋山供水工程竣工典礼那天,村民家家户户都贴上了大红对联。看着白花花的水流到自家的水池里,茶房村村民李德武感觉像做梦一样。他托人写下了“饮水思源 感谢党恩”的对联,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下冶镇上冶村村民纷纷表示,老愚公移山,新愚公引水,共产党解决了我们祖祖辈辈都没有解决的吃水问题,还是社会主义好,共产党亲! “昔日吃水爬高山,今朝吃水拧开关”“倾力打造民心工程,全面建设生态家园”……天坛山供水工程竣工典礼时,群众家门口的对联格外引人注目,吸引各大媒体争相报道。时任陡沟村党支部书记赵长海动情地说:“以前山区群众涝天吃的是坡池水,旱天到几里外的河里去挑水。因缺水,男儿难娶妻,女儿嫁出山,居家多光棍。如今吃上自来水,群众就以最朴素的方式感谢党的关怀。” 时任柏木凹村第五居民组组长张树杰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依然激动不已。他说:“以前因为缺水,很多村民选择外出打工。通水后,都纷纷回村写对联、贴对联,迎接新的生活。” 感人的例子,又何止这些——散落居住在下冶镇横岭山脚下的石槽、坡池、探马庄、前凹等5个自然村的5900多名群众,做梦也没有想到,2001年6月28日在自家的院子里,打开水龙头,就能喝上甘甜的自来水。为了让子孙后代永远铭记党恩,感受改革发展带来的实惠,老百姓一致要求,将横岭山更名为“公仆山”,并立“贴心碑”以作纪念。
记者手记 执政为民的动人之歌 曾经,山区人民为吃水而劳碌奔波的景象令人心痛:饱经沧桑的山民赶着牛车,在雨水汇聚的坑塘旁焦急等待;一脸稚气的孩童挑着水桶,在近乎干涸的小河边艰难取水;身怀六甲的孕妇端着水盆,在崎岖不平的小道上蹒跚前行…… 而今,站在巍巍王屋、太行之巅极目远眺,绵延起伏的山峦间,那“高峡平湖”,那输水管道,那供水站所,那汩汩流淌的安全水……彰显着党和政府为民、爱民的情怀。 从2001年起,市委、市政府连续多年把农村饮水工程列入全市重点工程,每年财政列支专项资金,掀起了农村饮水工程建设的持续高潮。2003年,完成全市农村饮水解困工作任务;2004年,启动饮水安全工程试点;2008年,天坛山供水工程、饮水安全工程、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全面完成,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所有行政村用上自来水。步步紧跟的节奏,处处为民的情怀,就像一个个跳跃的音符,奏响了一支执政为民的动人之歌。
《水愿——济源三大供水工程建设回眸》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jiyuan.yuduxx.com/584564.html,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