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都网 > 河南新闻 > 济源新闻 >

谁说女子不如男——引沁济蟒工程系列故事之六

[摘要]女石工在打料石。照片由市档案局提供 据《引沁灌区志》记载,1969年10月1日,引沁济蟒工程特等劳模牛淑青赴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受到毛泽东同志的接见;引沁济蟒工程特等劳模郭...

  

女石工在打料石。照片由市档案局提供

    据《引沁灌区志》记载,1969年10月1日,引沁济蟒工程特等劳模牛淑青赴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受到毛泽东同志的接见;引沁济蟒工程特等劳模郭俊、黄连芳还通过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向全国人民汇报愚公家乡人民兴建引沁济蟒总干渠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牛淑青、黄连芳仅仅是引沁济蟒工程建设队伍中众多妇女的代表。引沁济蟒工程建设期间,先后有2000多名妇女参加。她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铁姑娘”。  “卫黄牛”美名工地传  “说起‘铁姑娘’,当时工地上谁不知道‘卫黄牛’。”得知记者的来意后,现已72岁的黄连芳老人爽朗地笑了。  看到记者一脸疑惑,老人说,在引沁济蟒工程建设的“铁姑娘”队伍中,数她和卫玉荣、牛淑青3个人名气大,因此被大家合称为“卫黄牛”。  黄连芳是克井镇柿槟村人。引沁济蟒工程开始时,她就和李竹田、李素娥几位女伴一起说服家长,寒冬腊月来到工地,给民工缝补衣裳、拆洗被子。“当时,民工在瓮村一带修渠,离渠首不远。我们几个还专门穿过小路洞到渠首参观。那场面,热火朝天的,看得我们热血沸腾。”黄连芳说。  瓮村工程结束后,柿槟大队的工地转到了盘谷寺后面的山上。这次,黄连芳头一个报了名。她和男劳力一样在山上抡锤打钎、点炮放炮。开好的石头由队里的铁脚车统一运到工地。后来,她又学会了打石头、垒渠帮、勾缝。  在一干渠修建百孔渡槽时,男石工不够,黄连芳等6名妇女就组成女石工小组。为了学习打料石技术,几个人拜队里的老石匠李世新、李业俊为师,一锤一钻、一钻一锤,勤学苦练,直到打出的料石面平边齐。  在引沁济蟒工程建设时,工地上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古有花木兰替父从军,今有卫玉荣代兄上阵。”10月下旬,记者在修武县城见到了曾经“代兄上阵”的“铁姑娘”卫玉荣。  “当时,我父亲得了重病。为了让哥哥在家照顾父亲,我就主动要求到工地上干活。”卫玉荣笑着说,当时“铁姑娘”中数她个子高,有力气。打钎时,别人都是从右边打,她却从左边打,刚开始没掌握要领,经常打到扶钎人手上。为此,她痛下决心,勤学苦练,终于掌握了打钎要领。后来,她还成为打钎高手,工地上的人都抢着跟她搭班。  “卫黄牛”之一的牛淑青,当时年仅16岁。一到工地,她就和其他20多位姑娘负责为垒砌大渠备料。由于工地上能抡锤打钎的民工不多,工程进度慢,牛淑青和刘广娥、芦振荣、牛小玲等几名女民工又开始学习抡锤打钎。10磅重的大锤,她一气能打30多下。   “女汉子”流血流汗不流泪  蟒河渡槽项目原本不属于总干渠一期工程。1966年1月,济源县委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和群众的呼声,决定提前修建蟒河渡槽,将沁水送过蟒河。  承担蟒河渡槽施工任务的是克井公社勋掌大队。一听说要修渡槽,许多妇女争先恐后报名参加。刚开始,男人们根本瞧不上这些妇女,觉得她们做家务还可以,修渠就算了吧。但是,这些“女汉子”硬是要和男人比个高低。  白天,男人们负责点炮崩石头,垒砌桥基、桥墩;妇女们负责搞运输,两人一组,用木筐抬水泥或红土渣往河沟里倒。晚上,这些妇女还经常趁着月光,加班加点背石头。  当年的参与者苗兰香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那时,她还是一个不到20岁的小姑娘。第一天到工地上干活,一不留神,她的脚面就被石头砸出血了。“我咬牙忍着疼,用手按了一会儿不流血了,又接着干活。”苗兰香说。  由于人手紧张,抬水泥的任务几乎落在了妇女们身上。起初,许多妇女一走上高高的渡槽,腿就不自觉地发抖。后来走多了,她们也就习惯了。她们的肩膀被扁担压得红一块儿、紫一块儿,但谁都不说疼,干劲十足。  “可以说,凡是男同志能干的活,我们也会干,而且一点不比他们干得差。”黄连芳老人的这句话,正是当时“铁姑娘”们在各个方面都不输男子的真实写照。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当时在工地上,轵城公社孙村大队8个男青年和7个女青年竞赛挖石塥,进度由赛前的每日人均1立方米,达到赛后的男青年每日人均3.2立方米,女青年每日人均2.6立方米。这两个班也分别被誉为“铁人班”和“女英雄班”。  思礼公社有两名妇女,一个名叫牛小玲,一个名叫牛玉英。为了练打锤、点炮,两人经常顾不上吃饭和睡觉。  克井公社北社大队有位姑娘叫李小婷,从小在广东上学,听说家乡要建设引沁济蟒工程,就主动请缨上工地。在工地,她一天拉十几趟车,哪里艰苦她就往哪里去,哪里活脏她就到哪里。  “铁姑娘”不爱红妆爱武装  齐耳短发,宽肩粗腰,和男人一样干重体力活,扛石头拿锤头——在今天看来,当年的“铁姑娘”们似乎根本没有“女人味”。  “哪有不爱美的姑娘,可是革命事业更重要。”黄连芳老人说,当年的姑娘们觉悟高、信念坚,把党的事业看得比生命还重。  原济源县副县长、济源引沁工程副指挥长李传清告诉记者,为了练习打钎技术,妇女们付出了比男人们更多的艰辛。白天一有空闲,她们就在洞帮上练习,手磨破了,胳膊累肿了,仍舍不得停下。嫌白天时间短,她们又利用夜里休息时间,把钎插在山坡上、堰头上、窑壁上,平眼、上别眼、斜插眼,样样都练;正手打,反手打,左右开弓。  经过昼夜苦练,很多妇女学会了双手打锤,达到了“稳、准、狠”,由外行变成内行。  “快步走,一溜风,不多一会到沙东。六个姑娘把沙拉,‘铁姑娘’红旗车上插。还有六个语录牌,也在车上挂起来。我问姑娘李小杏,你写的语录怎样用?李小杏,开了言:‘自从学了老愚公,克服困难干劲增。脚打泡,腿跑肿,我还照样去上工。大伙都把我来夸,我还觉得干劲差’。”  这首诗中提到的李小杏,也是工地上有名的女英雄。她所在的班被誉为“铁姑娘班”。当年,李小杏年仅15岁就报名来到工地,后来成为工地上最年轻的女炮手。  卫玉荣、牛淑青、黄连芳、李素娥、苗兰香、李小杏……这样的妇女不是一个、几个、十几个,而是几十个、几百个、上千个。为了引沁济蟒工程建设,她们剪掉乌黑的长辫,穿上男人的衣裳,任凭风沙吹皱娇嫩的脸庞,任凭钢钎磨破纤细的臂膀,一钎一锤,一锤一钎,用实际行动锻造出一个响亮的名字——“铁姑娘”!  编后语  “铁姑娘”,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对中国女性去性别化行为方式的称誉性评价,如今已成为刻入一代人脑海里的典型符号。    经历过历史浪潮的冲击和时代风雨洗礼,曾经的“铁姑娘”们已成“铁奶奶”,有的已经离世。然而,无论时代如何变化,“铁姑娘”的精神始终值得尊重。在记者看来,“铁姑娘”身上表现更多的是一种拼搏和奋斗的精神。这才是我们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谁说女子不如男——引沁济蟒工程系列故事之六》河南新闻-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jiyuan.yuduxx.com/561995.html,谢谢合作!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新闻

我要评论

尚未注册畅言帐号,请到后台注册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

详细声明请点击进入>>

返回豫都网首页
版权所有: 豫都网 Copyright(c) 2010-2015 YuDuWang Network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3014680号
若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来信通知,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邮箱:admin@yuduxx.com
未经豫都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