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河南新闻 > 济源新闻 >

果然佳胜在思礼

[摘要]“茶仙”卢仝:七碗茶歌流茶香 纵观思礼历史,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亮点就是卢仝文化。 卢仝(约795年~835年),自号玉川子生于济源,葬于济源。 卢仝少有才名,未满20岁便隐居嵩山少室山,不愿仕进。朝廷曾两度要起用他为谏议大夫,均不就。曾作《月蚀诗》讽刺...

  “茶仙”卢仝:七碗茶歌流茶香

  纵观思礼历史,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亮点就是卢仝文化。

  卢仝(约795年~835年),自号玉川子生于济源,葬于济源。

  卢仝少有才名,未满20岁便隐居嵩山少室山,不愿仕进。朝廷曾两度要起用他为谏议大夫,均不就。曾作《月蚀诗》讽刺当时宦官专权,受到韩愈称赞(时韩愈为河南令)。甘露之变时,因留宿宰相兼领江南榷茶使王涯家,与王涯同时被宦官所害——“卢仝老无发,阉人于脑后加钉而死”。 据清乾隆年间萧应植等所撰《济源县志》载:在县西北十二里武山头有“卢仝墓”,山上还有卢仝当年汲水烹茶的“玉川泉”。好友贾岛有《哭卢仝》诗:“平生四十年,惟着白布衣。”

  卢仝好茶成癖,诗风浪漫且奇诡险怪,人称“卢仝体”。卢仝存世诗歌近百首,其中《月蚀诗》和《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为卢仝文化的经典代表。前者确立了卢仝在中国诗坛上的地位,后者则让卢仝在中国乃至世界茶文化史上千古留名。

  《月蚀诗》几乎垄断了前世“月蚀”类的题材,后人凡写“月蚀”类诗词,无不以卢仝为祖。卢仝在《月蚀诗》中借天象言政事,寓情于景,借题发挥,将主观现象发挥到了极致,并把世间各种传说囊括其中,在多维度中纵横驰骋,犹如倒海翻江;在浩瀚的天宇中铺展张扬,令人拍案叫绝。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传唱千年而不衰,其中的“七碗茶诗”之吟,最为脍炙人口。“七碗茶歌”为中国茶文化的巅峰之作,卢仝用诗的形式,把煎茶的过程、饮茶的感受描写的栩栩如生,酣畅淋漓。“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这如珠走板、气韵流畅的经典之笔,跨越时空、独步千秋,被世界世人广为传唱。人们或高吟之,或评说之,或训释之,或征引之;书之于竹帛者有之,镌之于木石者有之,铭之于杯壶者有之,题之于画作者有之,悬于大雅之堂者有之,饰于清斋茅舍者有之,呈于摩崖石刻者有之,谱于山歌俚曲者有之。“七碗茶歌”使卢仝人以诗名,诗以茶名,成为后世茶人只能品味而无法复制、只能传唱而无法超越的绝唱。

  有资料显示,唐宋诗词中,涉及卢仝及其“七碗茶歌”的就有5300余处。“七碗茶歌”还远涉重洋,播及海外,被日本“茶道”视为精髓,并奉卢仝为“茶道”始祖。由此,思礼镇素有“卢仝故里”之称,2013年6月,被中国民协授予“中国卢仝文化之乡”荣誉称号,并批准建立“中国卢仝文化研究基地”。在思礼村卢仝文化苑内存有一“卢仝故里”碑,碑身高两米许,阔半米余。碑身正中有“卢仝故里”四个大字,字为清广东道监察御史刘漪(系济源人)所书。

  于思礼:英雄碧血染山河

  说到思礼镇,人们立马会想到一个名字:于思礼。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他的名字响彻玉川大地,至今人们仍竖碑铭记先烈事迹,并用先烈的名字命名“思礼镇”以示纪念。

  英雄来自人民,人民哺育英雄。1913年,于思礼出生于如今的天坛街道东石露头居委会一户普通一家。1928年,于思礼入庙街县立二高小读书,同班主任党继新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1930年,入济源师范读书。正是在党继新、薛子中的革命思想影响下,于思礼参加了学校的进步组织“读书会”,阅读了大量进步书刊,开始了革命活动。他经常和一些进步同学星夜外出张贴革命标语,宣传抗日。

  1937年,卢沟桥的枪声点燃了中国全面抗战的烈火。抗日战争爆发后,于思礼先后在东石露头、涧北、勋掌、南姚等地,以教书为名,开展抗日救亡宣传。1937年11月,中共济源工委改名中共济源县委,于思礼任县委宣传委员。他与县委书记杨伯笙、组织委员史向生一起,在杜八联、大河里等地组织抗日自卫团,为抗击日本侵略者准备力量。

  1938年2月,日军侵占了济源县城。于思礼按照县委决定,在城西北和城南一带,组织地方武装,配合友军,攻打济源县城,迫使日军弃城向沁阳逃窜。同年5月,于思礼任县委组织委员,先后介绍10多名党员和积极分子到北寨“游击干部训练班”和山西阳城河北口“党员训练班”学习。9月,于思礼接任中共济源县委书记后,坚持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先后争取了开明士绅王家光、谭兆秀、谭发祥、卫同杰等人,站到了抗日救国方面,形成了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40年,于思礼协助王毅之在灵山建立八路军兵站,王家光任站长。兵站以王家光的名义,通过伪军头目王同玉的封锁线,为八路军南北交通畅通,支援抗日战争。1941年,于思礼再任中共济源县委书记。他按照党的指示,打入王同玉所属之王宗太部当文书,利用伪保安司令王同玉和国民党五区长酒同伦之间的矛盾,对酒做了大量工作,终使其率部起义,投奔八路军。1942年,他又施巧计,造成国民党一区长李宗轩和伪军大队长范登科之间矛盾激化,终使李率部接受八路军改编。从此,济源北部沿太行山一带全被八路军控制。

  1943年,于思礼任中共济源县委副书记。他以经商为名,时常出没于县城和武山镇等日伪据点,侦探敌情,开展地下工作。10月的一天,思礼从阳城下山找县委书记焦祖涵研究工作,行至水洪池时,被伪军抓住,强迫他上山背粮。当他把粮背到武山镇时,不料被伪军认出,遂被逮捕。伪军中队长王经和等人企图从于思礼口中得到有关中共党的活动情况,但一连几天拷打逼问,敌人一无所获。王经和恼羞成怒,立即电告王同玉。王同玉随即下达了活埋于思礼的密令。当天夜里,于思礼被敌人秘密地活埋在武山镇后的山坡上。

  昭昭青史,山河作证。1944年2月,中共济源县委、济源县抗日民主政府召开追悼大会,为纪念烈士,将当时的武山镇改名为思礼镇。随后,武山镇所在的武山村,也被易名为思礼村。在他慷慨就义的地方——思礼村。

  水洪池:济源海拔第一村

  如果有人问你,在济源哪个地方去了还想去,答案一定是水洪池。

  水洪池,地处海拔1460米太行山之巅,与王屋山九里沟风景名胜区相毗邻,远离市区40公里。全村有43户198口人,分散在20平方公里的峰峦叠嶂之中。以前,这里的人们出门就爬山,运输靠扁担。“水洪池,高万丈;一条路,细又长;羊不走,牛受伤,下一次山来遭一次殃”“出门靠扶壁,运输靠扁担,吃粮靠救济,娶妻靠山西”……当地流传下来的顺口溜让当时水洪池的困境清晰可见。

  受够大山阻隔之苦的水洪池人于1985年向大山发出了挑战。全村村民在党支部书记苗天才的带领下,以65个男女劳动力为基本力量,经过10年苦战,开凿土石方55万立方米,开辟隧道3条,修通了一条通往外界的27公里长的路,全村面貌面貌为之焕然一新。如今,“水洪池10年修一路”的壮举仍被世人传唱,“通天大道”像长蛇一样蜿蜒盘旋在山腰,把源源不断慕名而来的山外人带入山顶。

  水洪池村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独特的山顶小气候,这里盛夏气温最高不超过28℃,温度比市区低5℃~10℃。其相对封闭的环境使之保留着古朴的风韵,给人以“世外桃源”之感,可谓理想的避暑胜地。

  站在山顶,放眼四望,净空如洗,绿山如画,令人心旷神怡,尘俗顿释;走在乡村石板路上,看看古树、蓝天,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摸摸石桌、石磨、石臼,走进石头房,体验一下农家生活;走进济源县委民主政府旧址,回忆一下革命的历程;游历一下仙人桥,敬畏大自然的神工……济源海拔最高的行政村,就是传说中的“世外桃源”。


《果然佳胜在思礼》河南新闻-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jiyuan.yuduxx.com/389960.html,谢谢合作!

[责任编辑:admin]

我要评论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

详细声明请点击进入>>

返回豫都网首页
版权所有: 豫都网 Copyright(c) 2010-2015 YuDuWang Network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3014680号
若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来信通知,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邮箱:admin@yuduxx.com
未经豫都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