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1-05 11:08 我来说说 我要投稿
“树梢上挂着火柿子,屋檐下吊着金玉米,猎狗追着野兔跑。”12月28日,记者来到位于王屋山景区腹地的汤洼村。寒冬时节仍能看到如此景致,仍然能伸手摘到野酸枣、山茱萸令人赞叹。
“如果再晚来一步,这里就夷为平地了。当地要实施土地开发,其实它能整理出多少土地?”陪同采访的市旅游集团负责人邱英平边走边介绍。看到路旁一个碾磙子状的椿树桩,他随即拨通一个村干部的电话:“既然我们要把整个村落买下来,为什么还要锯村里的大树?”
汤洼这个村名源于“孙思邈一服汤药救二命”的典故。开发商几次想把村名改成唐王峧或者神仙居什么的,均未成行。“老地名是一个地方历史文脉的延续。为保护这些文化‘活化石’,我们正在极力挽救8个村庄。”市旅游集团总顾问李立政坦言。
和汤洼村有着类似经历的是愚公村。这块风水宝地先前被南方人虎视眈眈,之后山西煤老板拉着现金来收购,欲盖星级宾馆,既要改名又要拆村,都遭到拒绝。
在李立政看来,农村的老房子像土里长出来一样,虽然土得掉渣,但不可复制、不可多得。愚公村王母洞是王屋山景区最著名的洞穴。最先穴居在这里的人叫王化有,王化有在王母洞生育6男3女。牛圈、牛蛋、羊圈,儿女们的名字一个比一个原始古朴,一个名字一缕乡愁。如今,这些名字甚至连同他们的家谱也成了游人品味的一道道风景。
“在景区开发上不搞一刀切。”邱英平介绍,对那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有必要变更的老地名,我们在原址上也要设立标志牌,标明老地名的历史沿革、文化内涵等,同时在搬迁移民时尽量留住一些会纺花织布、接骨按摩、偏方治病、说唱表演的当地居民,让他们成为景区经营人员,成为当地文化的传承者。
68岁的李立政几乎每天都在景区里跋涉考察。在迎门村,李立政从树丛里拣起一个供母鸡孵蛋的荆条筐子。他说,这就是乡愁,这就是一杯杜康酒。
“能有机会生活在回忆和历史里是很有意思的事情,我们打造的景点,好比一个时空穿梭机,让游客见到它,如同走进时光隧道,仿佛回到了几百年前。”听王屋山景区负责人曹玉靖这么一说,随同采访的记者争相在碾盘、碓臼、磨坊和古树旁留影。
《王屋山旅游开发拯救老地名》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jiyuan.yuduxx.com/308213.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